距离我院医疗队驰援上海
已过去一周时间
在我们发布医疗队出征信息的同时
后台收到了网友们暖暖的留言
疫情很“冷”,人心很“暖”
此次医疗队出征也遇到了
包头疫情突发
在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
广大鹿城人民众志成城、共克时艰
展现了包头速度与包头力量
当我们打开公众号后台
再次看到网友留言时

深受感动
今天,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看看
援沪医疗队员的日常工作

NO.1
三个月以来,上海遭受新冠病毒反扑,一夕之间成了重灾区,多少人想逃离这个病毒肆虐的地方,而偏偏有这么一群人,愿意放弃自己安宁的生活,不畏辛劳,不计生死,毅然决然地踏上离乡之旅,与别人背道而行,来到疫情的最前线!他们不为别的,只为心中的那一份责任与担当,为国家守卫着一方净土。他们就是最美的逆行者!

援沪医疗队出征
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援沪医疗队的组成人员,包医一附院医疗队本次出征共96名队员,其中有很多队员都是二次出征。副院长张昕带队,各组组长以及个别组员都是一月份刚从满洲里驰援回来,稍作修整后再次出征。跨越一千多公里援沪,这项任务不仅神圣也很艰巨。愿南丁格尔精神永远指引我们前行。
NO.2
到了驻地酒店,开始分组培训考核,院内感染科副主任姜亚男再次强调,感控专职人员要严格遵照流程进行穿脱防护服考核,加强细节训练,保护医疗队员安全才是开展好救治工作的基础。晚上,我们接到了第二天的社区采样任务,护理组领队老师们紧急召开会议,分配人员、确立小组长带队执行任务。大家怀着忐忑紧张的心情出发,工作结束已是傍晚。上海市民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,有序排队。听说我们从内蒙古远道而来,采样完毕后总会连声道谢。志愿者及社区人员井井有条组织秩序。为日后开展工作接好了第一棒。

医疗队休整了一天后,接到了上级安排,接管张江方舱医院工作,各领队提前进舱熟悉环境布局,顺利与河南医疗队进行交接工作。因疫情突袭,方舱设施简易,接管后,逐步完善,张贴各种通道标识,防止队员走错通道,各组组长配合默契,彰显了团队合作精神。
NO.3
⼀名党员的崇⾼理想,不⼀定要在丰功伟绩中体现,不⼀定要在冲锋陷阵中展⽰,⽽更应该在⽣活、⼯作和学习的⽅⽅⾯⾯中锤炼。“凝聚先锋做实事,以党员身份作表率”是我们临时党支部成立的初衷。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,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。为更好地提升党组织凝聚力,激发党员活力,临时党支部动员所有医疗队队员,书写入党申请书。队员们纷纷表示,“有了党组织,我们就找到了主心骨。”爱心还在继续,力量仍在汇聚。临时党支部将进一步凝聚抗疫“红色力量”,让党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高高飘扬。

NO.4
都说医护人员守护患者,而感控人员是守护全队医护人员的“金盾牌”。当真正进入这个角色,才深深感受自己肩负的责任,每名队员进入隔离病房之前,作为感控护士的我们一定要从口罩、防护服、面屏、手套逐一检查,确保无误,因为这是我们抵御病毒的有效屏障。
还有一件特别有仪式感的,也是我最喜欢的事:就是给我们的战友在“大白”上写下名字,写的不仅仅是名字,是我们的祝福,是我们战胜病毒的信心,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决心。脱防护服也是重中之重,不能有一丝懈怠,每进行一步就要一次手卫生,手卫生必须执行到位......我知道,只有保护好我们医护人员,才能更好的救治患者。我们在监控前查看每一位队友,只想确保战友们能“干干净净”的出舱,安安全全的回家。
NO.5
驻地酒店的生活老师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每一个人,我们亲切的称呼胡晓燕老师为“胡妈妈”。在满洲里支援时,无论几点下班,透过微弱的灯光,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在门口等候,为我们熬了热粥,等待我们回家,这次援沪依旧如此。群里时不时叮嘱我们“按时吃饭,有了好身体才能更好投入工作”。
护理组的张荣老师是风趣的“托尼”,为大家提供理发服务,驻地的杨文斗老师为大家进行上岗前的核酸采集,还有张景涵、叶梅等很多老师都在每日辛苦上报各种表格整理工作。团队背后还有好多老师默默付出彻夜无眠,都是支持我们强大的后盾。来自上海市各级同胞们的关心同样细微入至,在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,还准备了防疫中药,美味餐食。生日还会贴心送上祝福,让我们心里暖暖的,远在他乡也能感受大家庭的关爱,真是无比幸福。

没有从天而降的天使,只有逆行而上的英雄。你看,春日暖阳,山河浩荡,爱与希望总会比病毒跑得快。你安好我无恙,这是疫情期间最美的情话。愿上海早日恢复正常生活,车水马龙,灯火可亲,才是这世上最美的光景。